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》
【正当防卫】
为了使国家、公共利益、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、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,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,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,属于正当防卫,不负刑事责任。
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,应当负刑事责任,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。
对正在进行行凶、杀人、抢劫、强奸、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,采取防卫行为,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,不属于防卫过当,不负刑事责任。

践行司法彰显温度法不能向不法让步——东乡检察干警热议电影《第二十条》
为进一步弘扬新时代检察司法理念,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,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,加强检察人员的理想信念教育,激励检察人员担当作为,让检察履职更有温度。2月21日下午,东乡县人民检察院进一步丰富“党建+检察”活动内容,组织全体干警观看电影《第二十条》。
电影《第二十条》片名取自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》第二十条,聚焦正当防卫这一热议法条,影片以鲜活的现实题材故事、小人物视角作为切口来展示刑法第二十条关于“正当防卫”法条背后的法理人情。
“法不能向不法让步。”
“我们办的不是案子,是别人的人生。”
“一次犯罪污染的是一条河流,
一次错误的裁判污染的是整个水源。”
“法律,是让坏人犯罪的成本更高,
而不是让好人出手的代价更大。”
“法律的权威
来自老百姓最朴素的情感期待。”
“所有正确的事情都有代价,
但不能因为有代价就不去做。”
电影《第二十条》里的这些台词,
掷地有声,发人深省,
叩击着每位检察干警的心灵。

作为一名检察干警,面对“谁闹谁有理”“死者为大”,你会只求不出错,按照已有判例作出决定,还是扪心自问“你觉得这些都对了吗?”,从而敢于打破旧思维旧观念,从群众对公平正义最朴素的期待出发、从法治精神和法治原则出发、从维护公平正义的职责使命出发,通过办案让人民群众可感受、能感受、感受到公平正义?
在情与法的较量下,在事业和家庭的平衡间,在振聋发聩的叩问中追寻朴素的公平正义……电影《第二十条》引起了广泛热议和基层检察干警的热烈反响,如何在日常办案中回应人民群众最朴素的情感期待,是我们今后应当终身学习的课题。下面,就跟着小编一起,看看东乡检察干警的观后感。
观影感悟大家谈:
唐秀琴
第一检察部主任
法律并非冰冷苛刻的文字,其真正权威正是来自于老百姓对其最朴素的期待当中。从持续多年的“司法惯例”,到正当防卫这一“沉睡”的法条被“唤醒”,司法理念的转变背后,是检察机关对人民群众“法不能向不法让步”期待的充分回应。我们办理案件时,很容易陷入程序化的思维,认为只要按照既定流程走就行。但吕玲玲和韩明提醒了我们,我们办的不是案子,是别人的人生。因此,我们不仅要把案件办理完,更要办理好、办理全,不仅要在系统中结案,更要在老百姓的心里结案,才能够让司法有力量、有温度、明是非。
马福华
第二检察部主任
影片《第二十条》尝试从情与法的角度与公众探讨公平正义的重要性与必要性。时代在进步,社会在发展,法律也同样不应拘泥于司法惯性,应该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司法需求,在理性与感性之间找到法治的平衡点。通过影片,我不断的思考,“什么是法律”,吕玲玲与韩明检察官对案件的坚持和执着,让我看到了检察官在案件办理中对于正义的坚守和追求。法律绝不是高高在上,无视民众道德情感的机器。我想,从事检察工作,只有在办案中摒弃冰冷的逻辑和就案办案、机械办案的思想,融合天理、国法、人情,正大光明、理直气壮地拿起法律武器和不法行为斗争,让坏人违法的成本更高,让好人出手的顾虑更少,让人们做正确的事不必再担心有代价,才能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、新要求,才能以浩然之气让法律更有力量有温度!
白晓丽
第三检察部负责人
影片《第二十条》将现实主义的精神与浪漫主义的情怀相互融合,在笑中带泪的悲喜剧框架下,引出“法不能向不法让步”的主题思想,为观众上了一堂生动的“二十条”普法课,具有强烈的现实观照意义。作为基层检察干警既要把握法律尺度,也要传递法治温度。正如罗翔教授所言“法律不是冰冷的理性机器,它要倾听、感受并尊重民众的血泪疾苦”,法律的权威来自百姓最朴素的情感期待。作为检察人员,不能让法律成为冰冷的逻辑,要让法律真正的体现公平正义。只有司法有力度、有温度、明是非,才能在全社会形成尊法守法、遇事找法的良好氛围。